您好,欢迎来到武汉市武东医院!
专病介绍

就医指南

  • 就医须知
  • 门诊指南
  • 住院指南
  • 医院交通图
  • 医保政策
  • 联系我们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科普文章

健康知识

了解精神疾病

发布人:精神三科 陈玲   日期:2015-02-25   点击次数:16965     22的小吉看上去是个白白净净的男孩子,但是他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各样离奇的幻想,他觉得周围的一切就像电影中的场景,思维也出现了问题,觉得周围的人对他也奇奇怪怪的,表达方面也非常紊乱,多次因严重发作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屡次中断学业,父亲不得已将小吉送到我院来治疗,医生通过对小吉的详细面谈进行精神检查,诊断为精神分裂症。闻听到这个消息,母亲无法接受而表现得非常愤怒,她怒气冲冲的来到医院,坚持儿子没有问题,由于双亲意见不合,空间充满的火药味,而孩子着木然的看着这一切,我们不禁摇头叹息,为孩子能不能得到及时诊治而产生担忧,但是这仅仅只是精神疾病求治人群中的冰山一角,很多精神病患者,由于其病情没有被家人及时发现,或者被发现后家人因各种原因否认,或者家属不重视治疗或者甚至排斥治疗,导致一些患者的延误、不能坚持治疗甚至无法治疗而造成精神症状逐渐加重的情况,这类对精神疾病有意无意的误区而导致的后果,在精神病院的工作中,并不鲜见。
    虽然,随着大众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精神疾病知识的普及,公众对精神疾病的了解已经有了非常大的进步,但是生活中仍然有很多人对精神疾病存在误区,临床上见得比较多的的误区有:
    1.认为精神障碍就是精神病,事实上,精神障碍的范围包括人格障碍、强迫症、恐怖症、焦虑症、心境障碍、创伤后应激障碍,癔症,性心理障碍,儿童行为障碍等。精神病指的是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等疾病。人们常认为,去精神病院看病的人有严重的精神病,脑子不正常;一部分人担心一旦去精神病院看医生,就会被误认为精神病;另外一部分人讳疾忌医,也是不愿意面对这个疾病的原因。
    2.认为精神病药物具有成瘾性,吃药时间长了会形成依赖。应该通过心理疏导解决,排斥药物治疗。大量研究证明,精神病往往有大脑功能和结构的改变,需要药物或物理治疗来改善大脑功能和结构。心理治疗往往只能在明显的精神症状得到基本控制后才能得以有效进行,另外心理治疗属于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3.认为精神病患者不应该住院治疗,精神病患者住在一起,精神疾病会相互影响和传染。相当多初次发病的患者家属,来到医院后看到有些严重精神病人呆滞刻板的情况,会产生强烈的恐惧感,他们强烈担心自己的家人是不是也会最终变成那样,是不是会被治得越来越严重?甚至有人会产生疑问:精神科的医护人员长期跟精神病人打交道,会不会也得精神疾病?持有这类观点和疑虑的家属一般会拒绝治疗或者缩短治疗期。他们不了解不同精神疾病的转归,或者出于各种原因不能面对可能出现的后果,而回避讨论如何更好的支持患精神疾病的家人。
    4.认为精神病人都有暴力倾向,用吵闹衡量病情轻重。精神病人在幻觉妄想等支配下,可能会出现到处乱跑、冲动毁物伤人行为或自伤行为,有人对精神病人避而远之,看见犹如洪水猛兽,亲属对家人患有精神疾病感到羞耻,这些都是对精神疾病的偏见,也是对精神病人的不尊重,暴力以及吵闹等情况往往只有在幻觉或者妄想的支配下才出现,但是精神衰退的病人,往往孤僻、懒散、行为退缩、社会功能不同程度的丧失、逐渐跟社会隔离,这些症状往往不易引起家人的重视延误了诊治时机。
    5.认为精神疾病必定表现为胡言乱语,哭笑无常,行为怪异。其实很多精神疾病只是在感知,记忆力,注意力,智力,情感反应和意志行为的某个方面出现异常。特别是疾病早期和康复期,说话依然可以有条不紊,能正常上班,待人接物也礼貌,不深入了解,很难发现疾病。因此,当你发现你周围亲近的人出现跟以往不同的情绪或者行为,一定要留心观察,不要延误了及时诊治的机会而加重病情。
    因此,作为精神科医护人员对精神疾病的宣传教育上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加强对心理精神疾病的鉴别,可以帮助更多人度过心理危机,及时发现精神疾病,减少精神疾病的发生率和复发率,并协助好精神病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工作,给我们公众的精神健康保驾护航。社会及政府需要加大这方面的人力财力物力,以保证心理卫生保健工作能惠及到我们平常百姓的每一个人,落实到每一个角落。

鄂公网安备 4201070200039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