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武汉市武东医院!
专病介绍

就医指南

  • 就医须知
  • 门诊指南
  • 住院指南
  • 医院交通图
  • 医保政策
  • 联系我们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首页 > 健康知识 > 科普文章

健康知识

子宫肌瘤的超声解读

发布人:功能检查科 徐朝琴   日期:2013-11-11   点击次数:28912     子宫肌瘤是目前女性生殖器中最常见的良性肿瘤,而检查子宫肌瘤的方法很多,B超、CT、子宫输卵管造影、宫腔镜、腹腔镜等,但是在操控性、可行性、准确性和经济性等方面,超声检查有其他检查不可比拟的优势。
    合理的利用超声检查,有利于子宫肌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合理评估、精准定位及及时治疗。
  一.子宫肌瘤超声声像图特征:
  1.壁间肌瘤:最多见,其超声表现:子宫体积增大,增大的程度与肌瘤的大小及数目有关;单发肌瘤多表现为结节状低回声,而多发性常表现为宫体形态失常,宫壁凹凸不平,子宫肌层出现多结节状或旋涡状杂乱回声,伴后壁回声衰减;如肌瘤压迫宫腔,可见宫腔线状反射偏移或消失。
    2.浆膜下肌瘤:超声图像常显示子宫形态不规则,表面有球状或结节状突出,呈弱回声或中等回声,加压进行扫查时,瘤体与子宫无分离现象,浆膜下肌瘤常与壁间肌瘤同时存在。
    3.粘膜下肌瘤:位于子宫腔内的粘膜下,超声图像可显示“宫腔分离征”。其间见有中等回声或弱回声团块,即杯内球征,如肌瘤突入宫颈管及阴道,可见宫颈管内径增大,其间有肿瘤团块,回声强弱不等。同时可见宫腔线多扭曲不规则。
    4.阔韧带肌瘤:属于浆膜下肌瘤,肌瘤是由侧壁穿入阔韧带之间生长形成,形态多不规则,显示为宫旁实质性团块,但浆膜与子宫连续。
  5.宫颈部肌瘤:多位于宫颈后唇,表现为宫颈膨大增宽,较大者子宫被向上推移构成“葫芦状”图像,内部回声较高,呈“栅栏状”。
  二.子宫肌瘤变性的超声声像图表现:
  1.玻璃样变性:最常见,因肌瘤供血不足,部分组织退行性变,断面旋涡状结构消失,代之以均匀的透明组织,超声声像图出现相应的弱组织区域。
  2.囊性变或液化:是玻璃样变进一步发展而来,组织液化,形成大小不等的囊腔,内含粘液样或透明液体。超声声像图显示大小不等的无回声区,相互融合时,可探及较大囊腔,后壁回声增强。
  3.脂肪变性:发生于肌瘤慢性缺血,常在玻璃样变后期发生,并为钙化前期表现。瘤体内可见规则的回声增高区,边界清晰。
  4.钙化:常见于绝经后妇女的子宫肌瘤,亦可发生于玻璃样变性或坏死之后,钙盐沉积形成。边缘型钙化表现为肌瘤周围的强回声环;弥漫型钙化变现为瘤体内散在或弥漫分布的强回声斑,后伴声影;如钙化形成“子宫石”。则表现为弧形强回声带,后伴宽大声影。
  5.红色样变:多见于妊娠或产后,多为单一较大肿瘤。声像图可见瘤体增大,内部回声强弱反差明显,旋涡状结构更加清晰,扫查时局部压痛明显。
  6.肉瘤样变:发生率较低,见于年龄大,瘤体较大,生长迅速的患者,声像图表现为子宫不规则增大,肿瘤边缘不整,内部回声不均。
  三.子宫肌瘤的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特征:               
  子宫动脉血流信号增加,阻力下降。肌壁间肌瘤血供来源于假包膜的血管,较丰富,外周见条带状血流信号环绕,内部血流呈斑点状;浆膜下肌瘤血供来源于瘤蒂部,血管易发生供血不足,基底部有较丰富的条状或点状血流信号,内部血流信号稀疏或无血流显示;粘膜下肌瘤血供来源于基底部。多属血流丰富型,血流信号常充填整个瘤体,呈彩球状。肌瘤未变性时显示瘤体内血流丰富,发生玻璃样变及囊性变者内部无血流信号显示。   
    超声检查子宫肌瘤简单、方便、准确,但在检查时要注重多切面探查并定期复查,同时要重视相关的鉴别诊断。


鄂公网安备 42010702000394号